
12/08
農業變局,種業首當其沖。 一粒種子在農業中的地位,相當于半導體產業的芯片,但二者,中國都被國外卡脖子。 菜市場常見的西蘭花,中國的種植面積世界第一,達到150萬畝。 但曾經,中國的西蘭花種子,進口比例超過95%,而來源主要是日本坂田種子公司。有專家算過,大約450克種子,要賣5500元,每年中國掏數十億元找日本買西蘭花種子。 如果你覺得西蘭花可有可無,那菠菜的重要性就不容忽視了。中國的菠菜產量占全球9成以上,但種子基本來自國外,社科院文件顯示,中國菠菜種子進口比例超過90%,主要來自日本、荷蘭等國家。 早些年在東北,一度被美國選育的雜交玉米種子“先玉335”搶占50%市場。種植戶感慨國外種子好,不但品相佳,還比國產的多采一茬;連玉米育種工作者都自嘲,搞什么育種,一個“先玉335”就夠了。 其實,這些都只是中國種業進口的冰山一角,國內的白花、胡蘿卜種子來自日本;蘿卜、春白菜來自韓國;西芹、包生菜、蘆筍是美國種;包菜、蕃茄、手指小黃瓜是荷蘭種;油麥菜、散心生菜為意大利種…… 2018年的數據,中國農作物進口種子量為7.27萬噸,進口額約為32億元。 不難想象,芯片被卡脖子,只是手機、電腦、汽車等產品沒法使用,我們生活不如現在便利,可一旦種業被卡脖子,是14億人吃不飽肚子,飯碗端不穩。 這也是為什么,今年一號文件兩大主題,一個是農業現代化,另一個就是種業安全,中國要打一場種業翻身仗。 在浙江,國家組織的20家科研教學單位、推廣單位和種業企業,研究出了自主育種的西蘭花,目前新品種已經大面積推廣; 三亞崖州灣科技城,因為得天獨厚的氣候,不僅匯聚了全國的優秀農業科技人員,還吸引全球種業巨頭入駐。這里也被稱為中國的“南繁硅谷”,最近70年,中國育成的農作物新品種,超過70%都經歷過“南繁”。 糧食安全的前提,就是種業安全。2021年,全年糧食總產量再創新高,達到13657億斤。算起來,已經連續7年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 中國不缺糧食、蔬菜,唯獨缺種子,打贏種業翻身仗,已經到了關鍵時刻。
12/10
“今年,夏季小麥種子畝產551公斤,秋季水稻種子畝產657公斤。與種糧食相比,一年兩季直接增收3萬多塊錢,這是我家10多年來,土地上收入最高的一年?!?2月9日,江蘇省泗洪縣重崗街道五里江農場四分場職工許保蔡開心地說。 許保蔡一家農田之所以增收,是因為田里生長的農作物,從原來的普通商品糧變成了炙手可熱的種子。在泗洪縣重崗街道五里江農場四分場,所有的職工都與許保菜一樣,依靠“一粒種子”實現了土地增收。 去年9月,按照全省“萬企聯萬村 共走振興路”行動的要求,重崗街道五里江農場四分場牽手泗洪縣大華種業有限公司,開展村企共建。 五里江農場地處泗洪城郊北部,主導產業是普通的稻麥輪作,職工增收困難。富民的抓手在哪里?經過商議,五里江農場四分場黨支部把答案鎖定在“種子”上,依托自己的資源優勢,讓家家戶戶由原來的種植商品糧轉變成繁育良種,整體推進職工致富共富。 萬事開頭難。五里江農場四分場很多人習慣了原有的耕作模式,并不想改變?!拔覀冞@么多年都下來了,一畝地能有五、六百塊錢的純收入,挺不錯的,咱滿足了,不想瞎折騰?!薄疤焐夏艿麴W餅?沒那等美事,等等再說吧!” “組建聯建黨員先鋒隊、志愿服務隊,讓他們深入一家一戶做工作?!苯涍^深思熟慮后,泗洪縣大華種業有限公司和五里江農場四分場黨支部一起發力。 “其實,繁育稻、麥種子,產量和種植商品糧差不多,但是價格卻要至少高出0.15元一斤,眼睜睜一畝地就增收300多元!”黨員們走村串戶做工作。 經過近一個月的思想工作,全場3636畝土地全部繁育了種子。 為徹底打消分場職工的顧慮,泗洪縣大華種業有限公司對所有種植戶實行肥料統一供應,價格確保低于當地市場同品牌價格;統一技術指導,技術人員分片活躍在田間;統一敞開收購,回收的小麥種子高于當地市場價0.20元/公斤,水稻種子高于當地市場價0.40元/公斤。 同時積極搭建培訓平臺,邀請當地或者外地專業技術人員上門為職工無償進行技能培訓。今年以來,共開展培訓26場次,近千人次參與。 場企心連心,協力敲響了“富裕門”。經過評估,今年秋季,五里江農場四分場3636畝土地累計增收120多萬元?!罢f起來還有點不好意思呢,一開始,我們真的是在抵制啊!但是大華種業有限公司從上到下,不厭其煩做工作,讓我們從土中刨出了‘金娃娃’!”五里江農場四分場職工王廷美感慨不已。據了解,今年,五里江農場四分場人均可支配收入預計近4萬元。
12/16
作為新晉之秀和昔日霸主,中美之間一定不會沒有競爭,但說到兩國之間最大的競爭,估計很多人都想不到,答案是關系到14億人飯碗的糧食問題,作為土地資源豐厚的大國,中國還得從國外進口一部分糧食,才能保證百姓需求,這讓人不由得憂心,既然進口,就可能受制于人,國產糧食種子究竟何時才能夠實現突圍呢? 之所以即便是中國這樣的泱泱大國,也需要進口糧食,是因為糧食安全從來不是完全依托于絕對的自給自足,其背后的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面: 其一,生產的糧食再多,也不能一味的坐吃山空,在富足的時候做好糧食儲備,便能夠應對之后的很多突發情況,不至于在面對突如其來的狀況時慌了手腳,所謂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就是這個道理。 其二,土地資源的利用,從來不只是糧食種植,還需要給花草樹木,以及基礎建設留足空間,前者有助于實現保護環境的初衷,不缺糧食才有余力考慮退耕還林還草,后者則關系著國民幸福感的提升,這也同樣需要糧食安全的保障,畢竟民以食為天,吃飽肚子才有余力暢想怎么把日子過得更好,但這也不是說提高糧食的供給保障能力就沒有意義,相反,它依舊是國家糧食安全中的重要一環,而其中不得不提的,就是糧食種子在其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從本世紀初,中國種子市場中,產自國外的轉基因種子一直占據著很大的比重,截至2018年年底,國內所有種子公司的銷售受益,甚至僅僅和美國的一家種子公司不相上下,這不僅僅意味著國內資本會隨之大量流出,糧食生產還有可能從根本上陷入被動局面,更何況,產自他國的轉基因種子,究竟會在生長過程中發生怎樣的異變,所產出的糧食,烹制時是否會產生無益,甚至有害于人體的物質,都是百姓擔心的一大來源,國家售賣這類產品無疑要經過更多重檢驗,這無疑增加了海關,質檢部,市場部等多個部門工作的壓力。 無論從哪個角度考慮,都能夠得出同一個結論,那就是把糧食種子的自主權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勢在必行,這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必然環節,也是中國不會被卡脖子的關鍵,說到這里,有人要問了,那國內究竟可以朝哪些方向努力呢?主要方式共有一下幾點,首先,國家應該出臺利好政策,鼓勵倡導官方和民間的研究機構,盡快培育出品質優良種子,其次,中國種子公司也應該攜起手來,成為更加有組織,系統性的團體,給國產糧食種子更多的機會和期待,齊心協力,不要給進口種子可乘之機,只有加快研發優質糧食種子的腳步,中國才能扭轉劣勢,甚至有機會在國際種子市場中大放異彩,為國家經濟發展提供又一個動力。 總的來說,讓百姓吃得安心,吃得放心,是進一步培育糧食種子的初衷,而讓祖國免于被卡脖子的窘境,讓人民不用為糧食發愁,則是科研工作者堅持的原因,責任感和集體榮譽感,其實就是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信念,而國人從不曾缺乏這些。
12/22
河南是農業大省、糧食生產大省。習近平總書記對河南糧食生產高度重視,2014年5月,在河南視察時叮囑我們,糧食生產這個優勢、這張王牌任何時候都不能丟;2019年3月,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河南代表團審議時,要求河南扛穩糧食安全這個重任,在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方面有新擔當新作為;2019年9月,在視察河南時強調,要牢牢抓住糧食這個核心競爭力,深入推進優質糧食工程,在鄉村振興中實現農業強省目標;今年5月,在赴河南南陽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渠首考察途中臨時下車,走進一處麥田察看小麥長勢,指出夏糧豐收了,全年經濟就托底了,強調要堅持農業科技自立自強,從培育好種子做起。習近平總書記的一系列重要指示,賦予了河南光榮的使命,為我們抓好糧食生產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河南省委、省政府牢記習近平總書記殷殷囑托,自覺從講政治、顧大局的高度看待糧食生產,把“國之大者”放在心上、扛在肩上、落在干上,全力穩政策、穩面積、穩產量,糧食總產連續5年超過1300億斤,2020年達到1365億斤。今年全省夏糧總產760.64億斤,單產445.43公斤/畝,均居全國第一;秋糧生產雖受歷史罕見特大洪澇災害的嚴重影響,全年糧食產量仍達到1308億斤。河南用全國1/16的耕地,生產了全國1/10的糧食、1/4的小麥,不僅解決了自身1億人的吃飯問題,每年還調出原糧及其制成品600億斤左右,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貢獻。 一、抓住耕地這個根本,堅持推動藏糧于地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根本在耕地,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要像保護大熊貓一樣保護耕地。河南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堅持不懈地加強耕地保護與質量提升。一是嚴守耕地紅線保糧田。壓實地方主體責任,嚴格落實永久基本農田特殊保護制度和耕地占補平衡制度,開展全省流轉耕地“非農化”“非糧化”專項整治,把有限耕地資源優先用于糧食生產,全省耕地面積穩定在1.14億畝以上,基本農田穩定在1.02億畝以上,糧食播種面積穩定在1.6億畝以上。二是提高耕地質量保產能。立足打造全國重要糧食生產核心區這一目標任務,率先在全國開展大規模高標準農田建設,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6910萬畝,把更多“望天田”變成了“高產田”,平均每畝耕地提升糧食產能150斤。同步抓好高效節水灌溉示范區建設,發展高效節水灌溉面積2426萬畝,打造高標準農田“升級版”。河南高標準農田建設工作連續3年受到國務院督查激勵。三是推進水利工程建設保命脈。始終把水利作為糧食生產的生命線,實施小浪底南岸灌區、小浪底北岸灌區、大別山革命老區引淮供水灌溉、趙口引黃灌區二期工程等重大水利工程,推進大中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疏通農田水利的“毛細血管”,今年實施重點水利工程建設項目929個、年度投資1072億元。 二、聚焦種子這個要害,著力推動藏糧于技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糧食生產出路在科技。今年5月視察河南時又指出,保證糧食安全必須把種子牢牢攥在自己手中。河南認真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制定了種業振興行動實施方案,著力提升農業科技創新水平,聚力打造現代種業強省。一是加強技術攻關。加快建設國家生物育種產業創新中心,成立了神農種業實驗室,謀劃建設“中原農谷”,以企業為主體開展良種聯合攻關,構建現代化商業育種體系。加強種質資源創新、分子育種等先進技術研究應用,鄭麥9023、矮抗58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全省主要農作物良種覆蓋率超過97%。二是強化創新應用。建立大聯合、大合作的農業科技發展新機制,建設26個國家級和省級重點實驗室、225個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先后構建12個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創建8個國家級、100個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有效解決科研與生產“兩張皮”問題,全省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63.3%。三是提升裝備水平。建設國家農機裝備創新中心,推動農機裝備向全程、全面、高質、高效升級,全省擁有80馬力及以上拖拉機21.4萬臺、聯合收獲機械超過30萬臺,均居全國前列,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85.3%,小麥生產基本實現全程機械化。 三、大力發展優質小麥,調整優化種植結構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農業的主要矛盾由總量不足轉變為結構性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給側,必須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河南在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基礎上,按照布局區域化、經營規?;?、生產標準化、發展產業化的思路,每年投入20億元大力調整優化農業結構,重點發展優質專用小麥。一是穩步擴大面積。提前發布強筋、弱筋小麥品種目錄和適宜種植區域,引導農民因地制宜發展強筋、弱筋小麥,全省優質專用小麥種植面積發展到1533萬畝,占全省小麥面積的18%。二是建設生產基地。在全省選擇40個縣,每縣每年支持400萬元,建設10萬畝以上高標準優質小麥生產基地,推行單品種規模連片種植、標準化生產,實行專種、專收、專儲、專用,帶動全省優質專用小麥發展。三是推進訂單生產。發揮用糧企業和新型經營主體作用,開展多種形式的產銷對接活動,全省優質專用小麥訂單率在90%以上,每斤價格較普通小麥高0.1元左右。 四、樹牢綠色發展理念,發展低碳循環農業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一個重要任務就是推行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近年來,河南堅持樹牢綠色發展理念,正確處理好生產和生態的關系,加強農業資源保護和高效利用,深入推進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大力發展低碳循環農業。一是健全農業標準體系。加快行業標準制修訂,實施對標達標提升行動,省級農業地方標準達510個、市縣級技術規程1000多個,創建國家級安全縣18個、國家級安全市2個,全省有效期內綠色、有機、地理標志和名特優新農產品共2711個。二是推行綠色生產方式。發展節水農業,大力推廣水肥一體化和高效節水灌溉技術,在8個縣開展節水增糧增效示范。推進農藥減量使用,引導各地整縣推進綠色防控和統防統治。減少化肥使用量,在6個縣開展肥料包裝廢棄物回收處理試點,在18個縣開展化肥減量增效試點,建設化肥減量增效示范區36個。三是推進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在24個縣開展綠色種養結合循環農業試點,著力解決畜禽糞便隨意堆放、廢水亂流現象,全省備案的4.1萬家畜禽規模養殖場糞污處理利用設施配套率達97.89%。在26個重點縣開展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走出了一條“以秸草代糧、用秸草換肉(奶)”的產業利用轉化之路,全省秸稈綜合利用率達91.8%。在全省開展超薄農用地膜專項治理,廢舊農膜綜合回收率達90%以上。 五、持續推進“三鏈同構”,提高產業質量效益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抓住糧食這個核心競爭力,延伸糧食產業鏈、提升價值鏈、打造供應鏈,實現糧食安全和現代高效農業相統一。河南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堅持以“糧頭食尾”“農頭工尾”為抓手,推進“三鏈同構”,不斷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一是不斷延伸糧食產業鏈。實施龍頭企業培育、全鏈條發展、特色產業集群培育行動,以糧食產業為主的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達到6304家,實現營業收入1.16萬億元,是全省兩個萬億級產業之一。河南生產了全國1/3的方便面、1/4的饅頭、3/5的湯圓、7/10的水餃,成為全國第一糧食加工大省。二是著力提升糧食價值鏈。積極推進品種培優、品質提升、品牌打造和標準化生產,培育出三全、思念、白象、想念等一大批全國知名品牌,創建25個國字號、821個省級農業品牌。在駐馬店市連續舉辦24屆中國農產品加工業投資貿易洽談會,加強與北京新發地等大型農產品批發市場的合作,與拼多多、永輝超市、上海聚鮮網絡等多個平臺簽訂了產銷協議。三是積極打造糧食供應鏈。著力完善現代倉儲物流體系,全省糧食倉容突破9200萬噸。實施“綠色儲糧”“數字豫糧”工程,建設961個糧食產后服務中心和365個智能化糧庫。暢通糧食流通渠道,充分發揮中原地區交通優勢,打造無縫銜接的多式聯運體系,越來越多的“豫字號”農產品通過空中、陸上、網上、海上“四條絲綢之路”走出國門,豐富了“世界餐桌”。 河南省第十一次黨代會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河南重要講話重要指示,提出確保高質量建設現代化河南、確保高水平實現現代化河南“兩個確?!眾^斗目標,作出實施“十大戰略”等重大部署,其中一項就是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我們將牢記領袖囑托,繼續扛穩糧食安全重任,加快建設新時期糧食生產核心區,打造口糧生產、糧食儲運、食品加工、農業裝備、農業科技、農產品期貨“六大中心”,讓河南糧食生產這張王牌更加閃亮,努力在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方面展現新擔當新作為。